从发行机制来看,以太坊最初通过 ICO(首次代币发行)发行了 7200 万枚,剩余 4800 万枚由开发团队和基金会持有,用于生态建设与项目维护,总量固定为 1.2 亿枚。但 2022 年 “合并” 升级后,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(PoW)转向权益证明(PoS),引入 “燃烧机制”—— 部分交易手续费会被永久销毁,导致实际流通量呈现动态变化。截至 2025 年,已有超过 1500 万枚 ETH 被销毁,流通量降至约 1.05 亿枚,理论上形成 “通缩效应”,被部分投资者视为价格支撑点。
这一总量设定对市场供需的影响显著。与比特币相比,以太坊 1.2 亿枚的总量更能满足生态内的支付、智能合约执行等需求,避免了因稀缺性过高导致的流通性不足。但在投机交易中,总量相对可控的特点也使其成为资金炒作的标的。2021 年,以太坊价格从年初的 730 美元飙升至 4860 美元,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对其总量稀缺性的预期;而 2022 年的暴跌,则与美联储加息引发的流动性收紧叠加,总量带来的支撑被恐慌性抛售覆盖。
从生态应用角度,1.2 亿枚的总量为以太坊的去中心化应用(DApp)提供了基础。开发者需支付 ETH 作为 “Gas 费” 来运行智能合约,总量的稳定性保障了 Gas 费定价的相对可预测性。例如,去中心化交易所 Uniswap 的每笔交易都需消耗一定 ETH,总量固定性避免了因货币超发导致的 Gas 费剧烈波动,支撑了生态的持续运转。但随着生态扩张,对 ETH 的需求激增,也曾出现 Gas 费单日暴涨 10 倍的情况,暴露了总量固定下的供需矛盾。
值得警惕的是,总量设定无法规避加密货币的固有风险。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,以太坊的 1.2 亿枚总量及其衍生的市场行为,均不受法律保护。2023 年,某地警方破获的以太坊洗钱案中,涉案人员利用总量流通量的动态变化掩盖资金轨迹,最终因非法交易被追究刑事责任。此外,以太坊的 “燃烧机制” 虽被宣传为利好,但实际销毁量仅占流通量的 1.5%,对价格的影响远不及市场情绪和宏观经济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