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RC20 Token 币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 ERC20 标准发行的一类虚拟货币,凭借统一的技术规范实现了在不同平台间的兼容流通。但这类代币本质仍属虚拟货币,在我国相关交易活动被明确禁止,且暗藏多重风险。
从技术特性来看,ERC20 标准为代币发行提供了便捷框架,开发者只需遵循固定代码规范,就能快速发行代币。这使得 ERC20 Token 币数量激增,截至 2025 年,以太坊链上的 ERC20 代币已超百万种,涵盖游戏道具、项目代币等多种类型。例如,早期的 LINK、UNI 等代币均采用 ERC20 标准,借助以太坊的生态优势实现流通。但技术便捷性也带来了隐患 —— 大量缺乏实际应用的 “空气币” 混入其中,这些代币仅通过白皮书包装概念,发行后便被项目方抛售套现,如 2024 年某 ERC20 代币上线 3 天内价格暴跌 99%,投资者损失惨重。
市场层面,ERC20 Token 币价格完全由投机资金主导,波动幅度远超传统资产。其价格既受以太坊网络拥堵、Gas 费高低等技术因素影响,也被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左右。2023 年以太坊伦敦升级后,某 ERC20 稳定币因智能合约漏洞引发挤兑,价格单日跌幅达 30%,拖累整个 ERC20 代币市场市值蒸发超 50 亿美元。更隐蔽的是,项目方常通过 “做市商” 操纵价格,制造交易活跃假象吸引散户入场,待资金到位后便抽离流动性,导致代币价格归零。数据显示,90% 的 ERC20 新代币在发行后 6 个月内沦为 “死币”,失去交易流动性。
法律与合规风险是 ERC20 Token 币无法规避的硬伤。我国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列为非法金融活动,ERC20 Token 币作为虚拟货币的衍生品种,其交易、持有均不受法律保护。这类代币的匿名性还使其成为洗钱、非法集资的工具,2024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一起 ERC20 代币诈骗案中,犯罪团伙通过发行虚假环保主题代币,骗取投资者资金 2.3 亿元,涉案代币正是基于 ERC20 标准发行。
所谓 “ERC20 Token 币” 本质是投机与违法风险的集合体。它们缺乏实际价值支撑,技术漏洞与市场操纵频发,且触碰法律红线。投资者应认清其虚拟货币属性,远离所有 ERC20 Token 币交易,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,如基金、债券等,切实保障自身财产安全。